楊振同
所有創新活動都取決于具有創新能力的人。
由于國企的工資待遇和民營企業相比有差距,為了留住技術骨干,山東省濟南鍋爐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提高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待遇,重新確定了技術人員的崗位評定標準,對設計人員、工藝人員等核心技術人才實行技術津貼制度,使核心技術人才的薪酬標準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其中設計總管月薪達5000元,年度工資及獎勵總收入可達10萬元。此外濟鍋集團還對核心技術人員實行了《新產品開發單項承包制度》《技術創新獎勵制度》《專利申報獎勵制度》《年終紅包獎勵制度》等一系列激勵獎勵政策。這些政策甚至比許多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更優惠,從而留住了大批曾經想離開的技術人才。
“十五”期間,濟鍋集團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完成新產品開發、技術革新等科研攻關項目120多項,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7個分別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并取得多項專利,科研貢獻率達到50%以上。依靠自主研發和創新,濟鍋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末總資產不足6億元的中型企業,一躍成長為總資產30億元的國家大型一類企業。
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不只是濟鍋集團一家,“以人為本,自主創新”在濟南市企業中已經蔚然成風。
濟南鋼鐵集團50萬元重獎青年科技創新能手張紅瑞,在全國冶金行業引起了很大震動。作為我國十大鋼鐵集團之一,濟鋼集團深諳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他們每年都對在創新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重獎,對特殊人才給予特殊待遇。“十五”期間,濟鋼集團共投入7億元用于技術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開發了1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創新項目,累計可節約1800萬噸標準煤,價值120億元。堅持“創新是企業投入最低、效益最高、回報率最好的發展途徑”的濟鋼集團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從“九五”到“十五”的十年中,濟鋼集團年產鋼增長近5倍,耗新水總量僅增長10%。
實施人才創新結下了芬芳的果實,濟南市科技人才總量大幅增長,科技人才地區總量繼續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