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鍋爐有危險,搞不好會發生爆炸,其承受的壓力越大,破壞性也越強。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危險性相對較小的“蒸箱”發起“脾氣”來也會讓人不寒而栗,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前天,蕭山義蓬鎮的金先生給早報來電:“義蓬鎮春光村一家化纖廠的‘土鍋爐’突然發生爆炸,造成一死一傷。我們這里有許多這樣的鍋爐,很不安全,希望有關部門引起重視。”
家屬痛述事故悲劇
記者核實:昨天,記者來到事故地點——春光村的那家家庭作坊式化纖廠。廠長莫某痛苦地告訴記者,6月19日早上7點左右,廠內一個在作業中的“土鍋爐”突然發生泄漏,正當他73歲的老父準備上前檢查原因時,鍋爐門被炸飛,砸中老父頭部,強大的氣流還將一名正從鍋爐旁經過的女工掀翻,除全身大面積燙傷外,還伴有鼻部裂傷、左腿骨折等傷勢。
莫某告訴記者,這個“土鍋爐”已經用了兩年多,是當地一村民私自焊制的,村里不少化纖廠都用這種“土鍋爐”,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事故發生的當天下午,莫某便去找了這位村民理論,哪知早已人去樓空。
“我只想提醒村里還在用這些‘土鍋爐’的廠子,千萬吸取我的教訓,代價太大了,別讓悲劇再發生。”莫某強忍著悲痛說。
慘痛代價仍遭漠視
事故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立即成立調查小組,嚴查事故原因。經查,造成“土鍋爐”爆炸的原因是用來鎖定鍋爐門的16顆螺桿中兩顆螺桿爆斷所致,而所謂的“土鍋爐”實際上是被許多化纖企業廣泛用于蒸化纖絲的“蒸箱”,由于“蒸箱”的承壓能力低于0.1兆帕,尚不屬于壓力容器,危險性較小,因此對操作要求并不是非常嚴格,操作者也就容易麻痹大意。
據村民稱,當地使用這些土制“蒸箱”的化纖企業不在少數,操作人員大多是未經培訓的村民,對操作方法和安全知識知之甚少,有些小的家庭作坊甚至沒有固定的操作工。
昨天,記者對當地三家廠的燒絲車間進行了暗訪,發現三家用的都是一樣的“蒸箱”,上面根本沒有生產廠家。一家廠的蒸箱操作工人甚至在蒸箱工作期間不知去向。
監察管理存在真空
記者隨后來到蕭山區義蓬鎮政府,勞動保障站分管安全生產的方劍飛告訴記者,近年來,鎮里的化纖企業發展較快,對各種小型鍋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但由于業主缺乏起碼的安全防護意識,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這些私營企業主貪圖便宜以及僥幸的心理,搜羅廢舊鍋爐改裝成土制“蒸箱”拿到市場上銷售。但這些改裝人員一般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造出來的“蒸箱”也就埋下了隱患。
據了解,目前義蓬鎮有四五十家化纖企業,一半以上用的是這種“蒸箱”。“‘蒸箱’使用面廣且分散,但因為不屬于壓力容器,所以長期不在監察范圍內,以致處于安全監察的‘真空’地帶,管理難度較大。”方劍飛坦言,類似的土制“蒸箱”不光義蓬鎮有,只要有化纖企業的鄉鎮,多少都會存在。
當地開始專項整治
此次事故給當地的安全生產工作敲響了警鐘。目前,義蓬鎮政府已經確立了24個行政村的注冊安全主任人員,參加安全知識培訓,同時將各村的村委書記確定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由于全鎮家庭作坊多而復雜,有關部門決定在本周內將全鎮的“蒸箱”以及“土鍋爐”全部進行登記,同時開展全面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對于未登記但符合規定的特種設備進行調查摸底,進行專項整治。除了嚴查設備來源,對操作工人的操作資格和操作規程也將進行審核。
“相關的整治措施只能對安全生產起到規范作用,關鍵還在于企業主的安全防護意識,一要有心,二要守法,希望這次事故能引起企業的重視,不要以血的代價換取一時的利潤。”方劍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