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山東濱州,來自渤海的陣陣海風吹拂著沾化區的片片灘涂。灘涂上,數以萬計的光伏板排列整齊,宛如“藍色地標”,與大海的粼粼波光交相輝映。
濱州擁有1896平方公里海域與130余萬畝沿海灘涂,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正是在這里,國內首個立體確權光伏用海項目——華能濱州新能源8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以下簡稱“華能濱州光伏項目”)近日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一度度由陽光轉化而來的綠電,源源不斷地對外輸出,為山東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澎湃動能。中國能建葛洲壩電力公司承擔華能濱州光伏項目主體施工B標段總承包建設。該公司項目經理劉章軍告訴記者,對他而言,2024年4月28日意義非凡。這一天,項目正式開工。在位于沾化區的簡易辦公室里,劉章軍手指項目示意圖,各種數據信手拈來:項目用海1.58萬畝,采用樁基固定式支架,安裝光伏組件169萬余塊,敷設電纜超8000公里,送出線路最大跨距1273米。“華能濱州光伏項目是國家海洋立體確權政策頒布后首個獲批的光伏用海項目。”劉章軍介紹,海域立體確權就是將海域從水面上方到海底底土的不同空間層次進行分層,并明確每一層的使用權歸屬,旨在實現資源的高效復合利用。2023年11月,《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推進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工作的通知》發布,標志著以往的海域“平面”管理轉向“立體”開發利用。“華能濱州光伏項目將探尋海洋資源合理運用的專業路徑,推動光伏發電從陸地走向海洋,實現光伏發電場景拓展。”劉章軍說,項目是山東最大的單體新能源項目之一,每年可發電12.86億千瓦時,節約標煤38.5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1.77萬噸。不過,在灘涂上建設光伏項目并非易事。箱式變壓器通常體積較大,礁石、暗溝等各種障礙物,更是增加了其吊裝和電纜敷設的難度。中國能建葛洲壩電力公司項目副經理劉軍說,在施工過程中,團隊研發了浮箱式運輸船,解決了箱式變壓器就位和中型電纜長距離敷設難題。4月12日,在華能濱州光伏項目B標段3號塘,中國能建葛洲壩電力公司項目安全總監張勇剛乘坐船只,依次檢查水面上的光伏板。該標段規劃建設容量300兆瓦,總施工水域面積5000余畝,分為10個大小不等的區域。其中,最大水域有1300余畝,發電量達80兆瓦,相當于一個大型光伏電站。華能濱州光伏項目還因地制宜采用“漁光互補”“鹽光互補”模式,在發電的同時兼顧海水曬鹽與提溴,實現海域空間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光伏板傾角經過精密計算,既能保證發電效率,又為下層養殖留出適當光照。”劉章軍指著光伏陣列說,項目在海域上構建起“發電—養殖—制鹽”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濱州市相關負責人說,華能濱州光伏項目不僅帶來了清潔電力,更帶動了高端裝備制造、智慧漁業等配套產業發展。該項目還將為國內沿海地區提供可復制的“光伏向海”經驗。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