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新型儲能”列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并強調其作為國家能源戰略轉型的重要支撐作用。開年以來,各地加速推進新型儲能項目建設,裝機規模快速增長。
在各地新型儲能項目加速建設的同時,技術創新也在同步推進。隨著產業規模突破7500萬千瓦,儲能技術研發進入快速迭代期。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看到,電化學儲能的材料革命、機械儲能的規模突破、化學類儲能的場景拓展集中呈現,特別是人工智能與儲能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場景拓展
這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8兆瓦時儲能箱,搭載的700安時的儲能專用電芯,可大幅降低儲能電站度電成本。正在演示的這套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能量轉化效率超過70%。
參展商 紀律:這套技術特點就是一個是規模大,單機可以做到300兆瓦以上,容量是需要4~10個小時儲存容量,同時它壽命很長,30年到50年的使用壽命。
在我國首個吉瓦時級新型儲能安全監測平臺演示區,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平臺通過470多萬個測點數據信息進行精準采集,運用近1800萬個算法進行秒級的大數據分析,能夠幫助運維人員隨時掌握儲能設備的健康狀態。
參展商 陳滿:這個算法的準確率達到了97.6%,一旦設備有異常,它能夠提前15分鐘通知報警給運維人員,避免事故的發生,減少損失。
人工智能與儲能產業的融合催生出全新應用場景。這套專門為儲能系統搭建的交易智能體,內置人工智能交易大模型,可以實現氣象預測、電價預測、自動生成交易策略和控制執行。
參展商 田慶軍:目前在山東濱州、江蘇射陽、內蒙古都搭載了這一套智能交易體,它比傳統的人工或者軟件平均預測準確率可以高出5%。
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將超過30吉瓦
在本屆儲能國際峰會上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5》顯示,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增新型儲能年復合增長率超100%以上,2025年我國新增新型儲能項目裝機有望超過30吉瓦。此外,《白皮書》顯示,新型儲能將從試點示范轉向規模化商用,迎來快速發展黃金期。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延續高速發展態勢,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43.7吉瓦/109.8吉瓦時,同比增長103%/136%,占全球市場59%。年度新增投運裝機規模連續3年超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總量,并且累計裝機首次超過抽水蓄能。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 陳海生:過去幾年鋰電池的性能大幅度提升,多技術路線迭代加快。儲能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新增企業數量創新高,行業產能增加,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同時價格下降。中國主要的儲能技術均和世界最新水平基本上處于并跑階段,鋰電池、壓縮空氣和液流電池等處于國際的領先地位。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5》顯示,“十四五”前四年,新型儲能年復合(2021—2024)增速為121%;展望2025年,預計新增裝機超過30吉瓦,整個“十四五”時期,新型儲能年復合增速將超過100%。進入“十五五”,中國新型儲能市場將逐步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
多部門促進新型儲能健康有序發展
在“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關鍵轉型期,國家多個部門協同發力,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標準體系為支撐,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數據顯示, 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同比增長126.5%,累計裝機規模達78.3吉瓦。截至2月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7500萬千瓦。2024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約1000小時,較2023年提高一倍,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 邊廣琦:(下一步)將以新型儲能試點項目,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科技專項等為抓手,持續鼓勵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同時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努力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創新。
我國新型儲能產業鏈快速發展形成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以鋰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產品經濟可行性、電力循環壽命等顯著提高。2024年全國鋰電池的總產量1170吉瓦時,同比增長24%,行業總產值超1.2萬億。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二級巡視員 周海燕:(下一步)聚焦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等方向支持先進儲能技術和產品研發,支持固態儲能電池等攻關突破,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型儲能深度融合。鼓勵新型儲能技術在電力場景的應用,推動風光儲一體化,光儲充一體化等新模式落地。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