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政策紅利斷奶是一個風向標,意味著環保行業已經走過了“前置性投入”那一階段,也走過了政策不斷加碼的激情歲月。“政策搭臺”的階段已經結束,接下來進入企業“自主造血”的階段。
過去十年里,若問環保行業為什么能飛速發展,其中一個不可不提關鍵點就是“政策紅利”。從大氣污染治理,到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無不是在政策扶持下遍地開花。
但政策驅動并不能長久存在,隨著行業的技術成熟度提升,“政策紅利奶嘴”漸漸縮減,依賴政策紅利吃飯的領域面臨升級變革。
從近兩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環保領域的政策強度明顯趨于穩態——這意味著政策紅利時代已基本過去。
環保行業正在全面進入考驗“自主造血”能力的新常態。
深度復盤:環保政策紅利周期
3個“五年規劃”下的環保產業變遷
從“十二五”到“十四五”,環保產業一路狂奔,這背后最硬核的動力之一就是“政策紅利”。
如果把政策力度比作一條穿越時空的輔助線,它在過去十多年里三度進化,見證并塑造了整個環保行業的興衰與重塑。
1、“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政策推動環保產業起步
在此階段,環保產業堪稱“含著金湯匙出生”。國家先后出臺了《“十二五”環保規劃》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將環保產業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這一舉措讓環保企業真正迎來了“政策春天”,同時也為民營資本敞開了大門。
當時,中央財政設立了“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和“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帶著億級甚至百億級的真金白銀投入到各個重點項目中。
對很多企業而言,這就像是一場時代盛宴,只要切入合適的污染治理領域,就能夠接到政府項目,還能靠補貼迅速賺到第一桶金。
在此期間,環保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通道。以大氣治理為例,脫硫、脫硝、除塵工程遍地開工,需求呈幾何式爆發。同時,企業數量瘋漲,眾多新公司和跨界者進入環保賽道,希望借助補貼的東風分一杯羹。
在“十二五”時期,政策相當于催化劑,讓環保行業從無序小散快速邁向規模化。不過,這一階段市場化程度有限,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對政策的依賴度極高。
2、“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環保政策深化,市場化改革啟動
經歷了前期的“遍地開花”后,環保行業已從苗圃成長為一片森林,但同時也出現了“野蠻生長”的現象。
期間,中央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開始強調環保的市場化運作,這就像給這片森林來了次“精細化管理”。
這一階段,財政補貼依舊存在,但與前一階段相比,開始變得更有針對性,補貼項目要進行立項、考核等程序,資金發放與項目成效掛鉤。同時,綠色金融工具嶄露頭角,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多元化融資手段開始推廣,為環保企業特別是優質項目提供了新的資金渠道。
政府開始鼓勵PPP模式,用市場機制來提升項目執行效率。企業也不得不告別單純等政府喂補貼的時代,逐漸接觸市場化運作和金融工具。
龍頭企業逐漸形成,在“大氣、水、固廢”三大領域,一批擁有先進技術和穩定資金來源的企業脫穎而出,不少公司和研究機構投身于新型污水處理工藝、煙氣監測與治理方案的研發。在補貼逐步注重“質”而非“量”的導向下,技術成色成為“搶錢”利器。
“十三五”期間,環保企業似乎從一個“慣性拿補貼的孩子”,逐漸學會了看市場臉色、搶市場訂單。盡管離真正的脫離政策驅動尚有距離,但在意識層面,已經準備迎接新的時代。
3、“十四五”時期(2021年至今):政策紅利淡出,行業市場化轉型
如今我們正處在“十四五”時期,補貼政策整體呈明顯退坡趨勢,政府更傾向通過市場機制來達成環保目標。一些以前“躺平”拿補貼的企業,突然發現“好日子”不再那么穩當。
2021年起,不少污染治理項目的財政補貼銳減,尤其是垃圾焚燒發電、電廠煙氣超低排放改造等領域,不再像從前那樣“敞開口子”。
2023年,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擴容,進一步將重點排放行業納入交易。這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化工具,引導企業通過碳配額的交易來優化減排成本,從而替代政府直接“發錢”的做法。
在行業端,依賴政策紅利的企業面臨經營壓力,尤其是業務單一、主要收入來自補貼的公司,生存難度明顯上升。
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技術創新與成本優化成為核心競爭力,沒有了補貼支撐,企業要想繼續贏得客戶和市場,需要靠更先進、更經濟的解決方案,說白了,能花更少的錢,解決更復雜的環保問題,才是王道。
與此同時,基于存量邏輯的行業并購整合加劇,一些既有資本優勢又有專業化平臺地位的綜合性頭部企業開啟了存量的整合。
對比三個階段的演變軌跡可以看出,政策紅利這條“金線”正在逐步淡出,環保行業正迎來以市場力量為主導的新常態。
產業風向標:歷史新局開啟
從“政策搭臺”到“企業唱戲”
政策紅利為何在這個節點開始退坡?要搞清這個問題,就得回溯環保產業自身的演進規律,以及政府的財政與產業管理邏輯。
1、完成階段性歷史使命:從扶上馬到送一程,再到放手
當初給予環保行業政策傾斜和大額補貼,是為了讓處于萌芽階段的環保企業獲得技術和資金上的啟動優勢。
例如垃圾焚燒發電,在沒有補貼之前,運營成本較高,投資回報周期長,社會資本動力不足。政府通過補貼,一方面撬動民間資本的投入,一方面加快了產業規模擴張。
如今大部分細分領域已告別“襁褓期”,技術相對成熟,產業規模相對穩定,補貼的“孵化”功能自然可以淡出。
2、行業成熟度提高:局部領域不再需要高額補貼
比如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早些年國家對每發一度電都有一定的上網電價補貼,這讓市場迅速擴大。
然而隨著技術普及和設備國產化率提高,項目成本逐步下降,運營效率提升,新上的垃圾焚燒項目已不必再依靠高額補貼才能存活。
同樣在污水處理板塊,從前的示范項目和先進技術,如今已成為比較普及的工藝,行業對于政府補貼的敏感度也在降低。
換言之,曾經的“硬骨頭”現在變得可控易做,行業開始走向成熟,政府就沒必要繼續提供奶瓶。
3、財政壓力: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堪重負
大規模的環保補貼,在過去幾年里已經讓財政肩負不小的壓力。尤其是2020年疫情沖擊之后,各地財政都面臨了更加緊張的平衡考驗。
不少地方財政結余能力有限,一些環保PPP項目還出現了資金撥付延遲、補貼滯后的問題,導致環保企業應收賬款大幅攀升,影響了行業的健康運營。
這就倒逼各級財政部門開始審慎地發放補貼,“減負”成為必然趨勢。
4、市場化轉型需求:減少對補貼政策的依賴
從宏觀角度,國家希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讓企業真正用“專業能力”而非“政策資源”去參與競爭。過去的補貼模式,某種程度上扭曲了市場價格和供需結構,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或“盲目擴張”的情況。
政府此時有意收手,也是給企業下了一劑“醒神藥”,逼迫環保公司轉向技術驅動、成本優化、業務拓展。
概括來說,補貼退坡的背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業升級邏輯:產業從“有政府輸血”走向“自我造血”,這是經濟規律的必然階段。
和很多行業一樣,前期靠政策扶持可以走得快,但要想持續走下去,終究要回到市場本身。
補貼退坡是一個風向標,意味著環保行業已經走過了“前置性投入”那一階段,也走過了政策不斷加碼的“激情歲月”。
“政策搭臺”的階段已經結束,接下來進入“企業唱戲”的階段。
環保企業的“成人禮”
從“補貼奶嘴”到“自我造血”
政策紅利期逐漸退出歷史,相當于撤去了行業里的一張“安全網”。對于曾在這張網上跳舞的企業,得先想想如何穩穩落地再繼續翻騰。
下文主要聚焦三個層面的變化:挑戰、市場格局重塑,以及技術創新驅動。
1、新常態下行業面臨的挑戰
一是收益與現金流短期承壓。垃圾焚燒發電首當其沖,據部分頭部企業的年報披露,由于上網電價補貼減少,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從原先的8%-10%跌至5%-7%,個別項目甚至面臨虧損。
二是應收賬款高企。地方政府自身財政吃緊,加之環保PPP項目回款周期長,導致許多環保企業的應收賬款常年居高不下。“掙的都是紙面利潤,拿不到真金白銀”成為不少企業的切身體會。
三是融資難度增加。過去,企業有了政府補貼背書,銀行和投資機構更愿意敞口。一旦補貼退坡,項目收益預期變低,金融機構對環保企業風控也更為謹慎。大中型企業尚可調度多方資金,中小企業就倍感壓力。
2、市場格局的重塑
一是行業洗牌在所難免。很多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火速成長,就是靠“拿政府單子+補貼收入”實現擴張。如今“救命稻草”撤去,核心技術不足、管理不到位的公司自然最先被淘汰。
二是存量市場的并購與整合。在很多地區,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成熟資產已進入穩定運營期,補貼退坡不會影響其存量現金流,卻會影響二級市場的項目估值。對資金實力雄厚的國企和龍頭民企而言,反而是低價收編、擴大版圖的好機會。
比如某些運營年限較長、工藝成熟但收益下滑的項目,會被大型環保集團整合進自己的資產包,通過運營效率提升、資源協同等方式盤活。
三是輕資產轉型趨勢明顯。部分企業意識到,重資產投資和項目建設的資金壓力太大,加之補貼退坡后收益下滑,轉向以技術服務、運營管理為核心的輕資產模式或許更適合生存。
3、經營效率的升級
如前述,補貼退坡迫使企業在經營效益上進行全面升級。
一是初代技術升級迭代。如固廢處理領域,焚燒設備國產化程度不斷走高,一些廠商開始探索熱解氣化等新技術;煙氣治理領域:在超低排放時代,干式、濕式、半干式脫硫技術融合,以及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興起,提升了“一體化”處理效率。
二是自動化與智能化。AI、大數據、物聯網在環保設施中的應用成為新的突破點,比如垃圾焚燒廠引入智能燃燒控制后,人力成本明顯下降,配合爐排爐的動態調控系統,還能最大化熱值利用,減少排放量。
三是多元化收益模式。垃圾焚燒廠不僅賣電,還能進行余熱供熱,或者未來參與碳交易市場,獲得額外收益。部分環保企業也涉足售電側改革,借助分布式能源、儲能技術,為工業園區或社區提供一攬子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從而打開新收入空間。
可以說,政策紅利淡出后,行業迎來一波大洗牌。誰能在成本控制、技術突破和服務模式創新上交出更亮麗的成績單,誰就有機會晉級。
而那些一度靠政策輸血過日子的企業,如果還抱著躺平思維,恐怕只能黯然退場。
啟示錄:迎接市場化紅利
環保行業底層邏輯的轉變
過去十年,很多環保企業每天盯著政策動向,看誰能“搭上政府項目的快車”,誰就能迅速成為明星公司。
如今,這場名為“政策與產業”的雙人舞告一段落,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正從“我供養你”變為“我可以支持你,但要你自己來表演”。從長遠看,這其實是回歸商業本質。
1、產業邏輯的轉軌:從“加法”到“減法”
環保產業在過去三個“五年計劃”里,經歷了一個“加法為主”的階段,期間政策、標準、法規密集出臺,企業數量、項目規模快速膨脹,投融資渠道越來越多樣化。
然而,當各類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已經相對完善,各細分領域都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后,“減法”和“優化”反而成為新主題。
行業結構上,要通過并購和整合,淘汰效率低下的產能;技術上,要有針對性地提效降本,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概念;運營上,更要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防止“跑冒滴漏”的情況重復上演。
2、市場化紅利:深耕專業,才能逆風翻盤
在一個去政策紅利的市場中,那些真正在技術、管理或運營上有深厚積淀的環保公司,將得到更加公平的市場舞臺。
無論是全產業鏈的國有平臺型企業,還是聚焦某一細分工藝的專精企業,只要能給客戶帶來可量化的經濟效益和穩定的合規保障,就能掌握定價話語權。
反之,缺乏核心技術、只能打價格戰或靠政府關系維系的企業將大概率被淘汰。
3、競爭重心的轉移:看“工具箱”而非“關系網”
過去,拼政策、拼補貼申請能力,可能就能讓企業在業內吃得開。現在,政策雖然仍然存在,但更強調事后績效考核和市場化手段。
誰能打造一整套“工具箱”——從技術研發到市場運營、從數字化系統到多元化盈利模式,誰就能贏得更多客戶青睞。
4、展望:政策還在,但回歸理性
有人擔心,補貼退坡等會造成環保行業停滯不前。其實不然。從“十四五”規劃到雙碳戰略,環保、減排和綠色發展依舊是大方向,國家不會棄之不顧。
只是政府從“直接給錢”轉向“側面引導”,用更市場化的機制來落實環保目標。
對于環保企業而言,當補貼這把拐杖逐漸收起后,能否走得平穩、走得更快,關鍵在于自身“肌肉”是否足夠發達。
跨過這個坎兒,邁入更成熟的市場化競爭,正是環保行業的新常態與新未來。
在“野外森林”里成長
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在政策紅利退坡的當下,我們不必懷念當年“紅利盛宴”的熱鬧場景,也不必過度擔憂行業“冷卻”。
回頭看,十年前的環保行業,更像一株幼苗,政府澆水施肥、扶上馬送一程,讓它得以快速抽條、野蠻生長。
高速擴張的背后當然熱鬧非凡,但也埋下了“大而不強”的隱患。畢竟,對任何行業來說,真正穩固的增長都要依靠市場和技術,而非無限期的政策扶持。
如今政策紅利逐步退場,一些企業才發現,缺了“政策奶嘴”后,自己難以為繼:缺錢、缺技術、缺市場化思維等問題集中爆發。
對有實力的企業而言,這是新的開端。只有在“野外森林”里鍛煉成長,才能真正煉成參天大樹。
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幸存者”,才更有機會在未來十年的市場化競爭中拔地而起,長成真正的參天大樹——這是任何行業從“政策孵化”到“獨立行走”的必經之路。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