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數據,7月21日,地球經歷了近代歷史上最熱的一天——全球日平均氣溫創新高,達到17.09℃,略高于2023年7月6日創下的17.08℃的紀錄。
近期,我國天氣狀況復雜。受臺風“格美”影響,7月24日至28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地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達300至600毫米,福建、浙江、湖南局地達600至875毫米。7月30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和強對流天氣黃色預警。
現階段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這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
應重點關注哪些人群?
我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季風氣候區,易受全球氣候變化波動影響。近年來,我國頻發的熱浪、寒潮、臺風和暴雨等極端氣候事件,正是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直接體現。2015年,《柳葉刀》刊登了一項跨國研究,探討了高溫和低溫對人類死亡風險的影響。該研究涵蓋了澳大利亞、中國、韓國、日本等諸多國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是一個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的國家,亟須開展氣候變化相關健康問題研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從地理角度分析,近年來的氣象監測數據表明,我國北方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明顯快于南方。同時,大氣科學研究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將更為嚴重。2018年,一項覆蓋我國272個主要城市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國南方居民對熱浪的適應能力強于北方。由于北方居民長期生活在較為涼爽的氣候中,因此在夏季高溫適應方面需要做更多準備。
從人群角度分析,近期有多個研究指出,老年人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是氣候變化下的高風險人群。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衰退,特別是認知功能下降,對天氣條件的波動更加不敏感,適應能力更差。同時,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人群的影響更為嚴重。
從疾病種類分析,氣候變化不僅對循環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有影響,甚至對腎臟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也有影響。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精神衛生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溫、熱浪等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非常顯著。有研究發現,氣溫上升與暴力行為的增加有相關性。
應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國采取了多項政策和措施。在健康應對策略層面,加強氣候變化相關的預警和預報工作迫在眉睫。我國氣象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通過手機短信或微信向脆弱人群發布寒潮、熱浪預警信息,有效降低了各種氣候敏感疾病的發作風險。
加強科研成果的宣傳和普及同樣重要。如何將氣候變化有關的科學知識有效地傳遞給上述脆弱人群,是一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通過媒體、學校和社區活動,宣傳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和應對措施,能夠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政府層面需要加強適應性措施的實施,例如在一定空間距離內設置熱浪、寒潮避難所,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彈性。近年來,我國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推行綠色建筑標準、改造既有建筑的供熱系統和空調系統等。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城市正在采取類似的措施。例如,丹麥哥本哈根致力于在2025年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城市,通過改善公共交通、增加自行車道、推廣綠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實現這一目標。
個人在面對氣候極端事件時,可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自己,避免健康風險。例如,高溫熱浪出現時,可遵循國家疾控局發布的《高溫熱浪公眾健康防護指南》,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孕婦等敏感人群,應盡量減少在高溫環境中的活動,避免陽光直射。
對于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應減少劇烈運動,并向醫生咨詢合理的飲水量和電解質補充方式。建議在住宅和工作場所安裝空調和取暖設備,以抵御熱浪或寒潮。遇到暴雨天氣時,可前往地勢較高的廣場、多層高層公共建筑的二樓以上區域躲避,避免使用交通工具,遠離電力設施,避免站在露天的高處,以防雷擊。
此外,應做好飲用水、食物、急救藥品、手電筒、電池等應急物資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具體措施與全球和地方層面的政策和行動相結合,能夠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多層次的支持,保障人類健康。
(作者系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