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協調發展司會同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遴選編印《攜手高質量一體化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創新實踐典型案例集》,一體化示范區創新實踐入選多篇案例。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推出《“先手棋和突破口”典型案例》系列,持續關注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如何跨域、突破與共進。
本期典型案例: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數據共享和聯合預報
總體情況
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工作部署,上海市會同蘇浙皖三省共同推進長三角空氣環境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以下簡稱“區域預報中心”)建設,持續推進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數據共享和預測預報工作,目前已實現長三角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400多個站點空氣質量常規監測數據、17個超級站和2000多家重點源的在線數據共享。
同時,區域預報中心還負責長三角區域預測預報工作的總體協調、區域層級業務預報和對蘇浙皖贛四省預報分中心的技術指導,為相關省市提供區域性預測預報服務,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兩區一縣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印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環境監測聯動方案和數據共享方案,由區域預報中心牽頭開發了示范區大氣預報平臺功能模塊和專項預報產品。
2022年8月15日至2023年12月31日,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共發布72期。近年來,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同準確預報了區域數次較大范圍的污染過程,強化了區域聯合預報預警,進一步提升了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效能。
主要內容
規范預報會商機制,統一發布預報專報。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機制起步較早。預報方面,2014年12月28日起,區域預報中心每日對外發布未來五天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2019年1月14日起,每日對外發布未來七天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并同步在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官網上發布。會商方面,2022年8月15日,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正式上線,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可視化視頻開展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按照統一的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規范,共同研判未來7天空氣質量變化趨勢。
形成有效聯動,為重大活動保障提供支撐。重大活動期間,三省一市科學開展聯合預報,發揮出了區域聯防聯控的巨大效能。從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始,依托長三角區域的空氣質量監測常規站、超級站監測數據和排放清單、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全面實現共享和動態跟蹤評估,由三省一市業務骨干和行業專家全程參加監測預報會商和跟蹤評估,形成了區域數據共享以及監測、預報、評估工作的有效聯動,為精準預測預報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動數據共享,提供持續科學評估依據。區域預報中心持續推動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的數據共享,增加共享點位和共享因子,健全國家層面生態環境-氣象、國家-區域-省市數據常態共享體系,為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持續提供科學評估。標準統一方面,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規范》《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技術規范》《固定污染源廢氣現場監測技術規范》等3個標準已由滬蘇浙兩省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開展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問題研究。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建設運行“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深入研究長三角區域的PM2.5和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來源,建立了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形成的機動車異地統管、船舶排放控制區、VOCs強化管控、排污權交易及區域大氣污染深化治理等7項政策措施建議,相繼被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采納應用。
特色亮點
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是國內首次由地方層面共同公開發布跨省級行政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結果,有利于進一步支撐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并為公眾提供及時便利的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信息。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定期開展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及時發布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有效提升了區域大氣污染過程的預報預警能力。在預報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監測科研支撐,提升了監測隊伍水平,推動了精細監測、精準預測,服務精準施策。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